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太阳集团tyc5997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3-02-2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1.本报告按自然年度编写。

2.学位授权点代码、名称和授权级别按《太阳集团tyc5997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方案》中的参评名单填写。

3.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

4.纸张限用A4,正文统一用仿宋GB2312四号字体,行间距25磅。


目录

一、 学位授权点简介

(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二) 团队建设情况

(三) 人才培养目标

(四) 学位标准

二、 学科方向与特色

(一) 学科方向

(二) 学科特色

五、 培养环境与条件

六、 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力

七、 对外合作交流与国际化

八、 管理与服务

(一)导师选拔

(二)导师培训

(三)教材建设

(四)课程建设

(五)培养过程质量

(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七)校园文化建设

(八)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九、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 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开展

(三) 科研项目数量和规模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 国内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 团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 支撑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学位授权点简介

()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于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信息与电气化工程4个二级学科方向。

() 团队建设情况

农业科学学科于2021年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也是云南省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农业科学学科。学位授权点所依托的太阳成集团tyc7111c拥有季节性旱区水--作物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院士工作站(智慧农业)1个、云南省专家工作站(农业信息化)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创新团队及学科方向团队3个。目前,学院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云南省农业工程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

本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和行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农业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按照“工中有农、农中有工、农工交融”的发展思路,开展了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2022年度,公司共获批科研项目33项,累计项目金额1794.8万。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项目总金额1381万元(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40万);省部级项目9项,项目总金额225.6万元;地厅级项目5项,项目总金额32万元;企业委托项目8项,项目总金额156.2万;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中SCI/EI35篇;获授权专利29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19件,3件利已完成转让;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团体标准1项。

本学位授权点根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以深度契合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产业的科技需求为依托,基于学科特色与优势,围绕几个核心科研专题,通过科技攻关、科技人才培训、科技下乡、应用推广与示范等方式,提升本学科的社会服务水平与能力。核心科研专题,主要围绕干热区水肥高效利用技术、丘陵山地农业装备、设施环境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水肥光管理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1)通过研发三七等丘陵山区特色经济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提升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2)通过创建干热区小粒咖啡、芒果等热经水果的水肥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模式,研发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关键装备,实现丘陵山区节水减排和效能提升,助力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达成绿色生产和农业增收的效益;3)通过水肥光温协同消减了三七病害,实现了三七的绿色生产,并研发了三七等云南特色道地中药材的环境调控技术与生产装备,推动中药材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权点坚持农业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结合、立德树人与质量提升结合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的农业工程人才为目标,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创建国内一流农业工程学科专业。

() 人才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学科紧紧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发挥学科对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与提升作用,培养掌握丰富的工程学、生物学、农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从事农业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复合型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同时,也为南亚、东南亚国家培养农业工程方面的高端专门人才。

() 学位标准

农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者应能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农业工程某一领域相关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问题。学位论文应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或者具有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潜力。

农业工程硕士学位应满足如下要求:论文结构和条例清晰、规范,文字流畅,表达明确,数据可靠,图标标注符合规定。学位论文中应对国内外领域的研究有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在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果,要求论文内容充实,有一定的工作量和现实意义。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和理论研究方法先进。学位论文总字数不少于40000字,其中综述部分不少于4000字。总参考文献不少于60篇,其中近5年的文献不少于70%,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社会评论良好,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农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者科研成果要求:在读期间须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太阳集团tyc5997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符合培养方案所要求的论文。

二、学科方向与特色

() 学科方向

本学科现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信息与电气化工程4个二级学科。

1.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本方向主要针对云南省特色经济作物开展全程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发,重点研发小型轻便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主要开展了三七播种、种苗移栽、红籽去皮、三七收获、三七分级等装备的研发。同时,也开展了种肥播施质量监控、丘陵山区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机的研究。

2.农业水土工程:本方向主要从事以作物生理节水调控为基础,以季节性旱区和高原特色作物为研究对象,揭示作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系统研究了作物生长冗余调控、缺水补偿效应、农田SPAC水分传输理论、水肥调质和有限水量最优配置原理;基于植物干旱信号的反馈机制和旱后复水的补偿效应,建立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指标体系。开展了水肥调控技术基础理论,以及水肥一体化和灌溉排水关键技术与装备方面的研究工作。

3.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本方向主要从事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保护等方向的研究。在生物质能方面,主要开展沼气发酵与综合利用研究、生物柴油制备新工艺和新型固体催化剂开发、动植物油脂脱氧制备柴汽油类烃的催化剂和反应机理研究。在农业生物环境控制方面,主要开展现代种植设施生产中的环境因子控制技术以及现代农业设施的结构设计理论和优化设计,创造出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优化设施环境,实现高效生产。

4. 农业信息与电气化工程:本方向主要从事农业测控技术、农业信息化与自动化、水肥一体化装备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重点研究农业生产环境因子(水、土、肥、光、气、热等)、作物生长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快速测量,以及农业生产环境智能化调控的新方法、新技术与新产品,农业生产、农业作业过程中其自动化与智能化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及适用于山地丘陵灌溉施肥的低成本、精准化水肥一体化装备与技术。

() 学科特色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绿色发展”战略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提升本地区农业工程技术的科技水平,巩固老少边穷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虽然西南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生物资源丰富,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适合发展多样化农业,但急需破解制约季节性旱区和丘陵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低、成本高、品质差等突出问题。云南省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窗口,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云南省制定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等发展战略,2020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万亿级支柱产业。为此,充分发挥本学科在云南特色作物机械化、节水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优势,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地区,急需培养和掌握山地丘陵小型轻量化农机装备、季节性旱区特色作物节水理论技术与装备、特色作物绿色生产环境调控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农业物联网、农业智能化技术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解决老少边穷地区既不能培养、又难以引进服务于本地区的高层次农业工程人才的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农业工程学科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保护生态环境,高效利用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与农村发展对农业工程科学与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学科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更加强调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环境、水利等工程类学科与生物、作物、畜牧、园艺、土壤等生物与农学类学科的融合。农业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调整和发展,目前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模式、灌溉排水理论与新技术、农业水土资源与环境、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可再生能源工程、农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农业信息化技术与装备、农业生物系统设计技术、农业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等主要研究方向。

太阳集团tyc5997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位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云南省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及学校国际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依托学校理工科的优势,立足服务于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周边省市及东南亚,致力于云南高原山地丘陵农业装备自动化及其信息化、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为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高原特色循环农业,以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研究,培养复合型农业工程科技人才,产出和孵化高水平科研成果。多年来,逐步形成了针对云南高原特色经济作物(例如三七、咖啡、甘蔗等)的种植、收获、加工等智能机械装备与技术,水肥高效利用理论与调控技术,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与地域特色。

综上,本学位点经20余年建设与发展,具有完备的农业工程本科和硕士培养体系、较好的科研平台与条件,团队队伍梯度良好。依托本校机械、电气、环境、水利和信息等工科优势,围绕云南特色经济作物,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研发了三七机械化播种、移栽和收获等装备并制定了作业标准,填补了三七机械化装备的空白;研发了丘陵山地马铃薯等全程机械化装备、特色经果和中药材水肥高效利用指标体系及灌溉施肥配套设备、逆境胁迫条件下的生境调控绿色生产技术、播种施肥智能监控系统及多营养组分辨识系统等,实现了特色作物的优质、高效和绿色生产。

  1. 团队队伍情况

    2022年,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47人,专任教师41人(2022年引进青年博士已报到8人,校内调入1人,其中四层次2人,五层次3人),其中正高级10人(2022年新晋教授1名),副高级10(2022年新晋副教授1名,引进副教授1),博士学位占比92.1%2022年博士学位教师新增9人);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8人(2022年新增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38人(2022年新增硕士生导师8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1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共10人(其中,2022年新增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5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

  2. 人才培养情况

    2022年,研究生招生95人,在读249人(含1名非全日制)。毕业研究生47人、就业46人、就业率97.87%,就业研究生中,受雇全职工作32人,读博14人,升学率38.89%

    人才培养方面,通过科研实践育人,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和学院组织的各类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到校企事业单位与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实践等方式,将科研和实践活动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对人才培养起到支撑作用。鼓励在校员工积极参加互联网+大赛、农业智能装备大赛、农业水利工程创新大赛等各种学科类比赛,认真进行学术论文撰写训练、投稿与发表,并积极参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公司产品模式改革,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公司产品要聚焦党中央的“三农”政策和要求,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现代化农业人才为根本,围绕“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需求,以特色作物优质高产和土壤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主导,开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公司产品模式。在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带领员工深入田间地头,寻找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引导员工用所学知识解决目前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瓶颈,以体现研究生的社会价值。

    学位点研究生教育成果丰硕,2022年主要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公司研究生荣获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铜奖1项,云南省省级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4项;第十三届“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获云南省金奖,该项目进入国家金银争夺赛;荣获第三届“华维杯”全国农业水利工程老员工创新设计大赛获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车谷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国家铜奖;第三届获中国研究生“苏研杯”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获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国家银奖;获第十二届全国老员工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二等奖。

    以硕士研究生贾广鑫为例,在硕士二年级期间,进入海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2BS-28型窝眼轮式人参精密播种机”和“2BS-15C型链勺式人参精密播种机”两款机型,多次到吉林省通化市进行测试和试验,全程参与推广应用工作,海宝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了10余台套,受到了人参种植户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硕士期间光荣获得了“云南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并发表EI检索论文2篇,申请专利共计11项,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多次获得太阳集团tyc5997一等学业奖学金;硕士学位论文《链勺式人参精密播种机设计与试验》被太阳集团tyc5997评为2022年度优秀毕业论文,现已参与云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审。通过让研究生到企业实习,与产业密切融合,既研发出了接地气的农机产品,又发表高水平论文和授权多项专利,在公司产品和改革方面做出了特色和亮点。

    培养环境与条件

    学位授权点所依托的太阳成集团tyc7111c拥有季节性旱区水-土-作物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2022年新增)、院士工作站(智慧农业)1个、云南省专家工作站(农业信息化)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创新团队及学科方向团队3个。目前,学院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云南省农业工程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

    近年来,本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和行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农业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按照“工中有农、农中有工、农工交融”的发展思路,开展了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12项,新增合同经费3616.8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项目40余项(其中面上项目8项)。发表科技论文852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386篇,授权发明专利268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2022年度,公司共获批科研项目33项,累计项目金额1794.8万。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项目总金额1381万元(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40万);省部级项目9项,项目总金额225.6万元;地厅级项目5项,项目总金额32万元;企业委托项目8项,项目总金额156.2万;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中SCI/EI共35篇;获授权专利29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19件,3件利已完成转让;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团体标准1项。

    公司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公司产品全过程,帮助员工了解涉农学科发展动态,培养三农情怀和创新实践精神。近年来,获得"国家一流课程、云南省虚拟仿真、校级课程思政等课程多门",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云南省兴滇英才”云南省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云南省优秀班主任1名"。自开办以来,先培养硕士研究生500余人,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近5年,学院注重老员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组织员工参加国家和省部级学科竞赛并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100余项;2022年荣获国家、省部级奖项(互联网+、挑战杯、学科竞赛等)20余项

    公司坚持“农业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结合、立德树人与质量提升结合”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的农业工程人才为目标,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创建国内一流农业工程学科专业。

    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解决好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是我们研究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现代化虽然取得了一些巨大成就,但当前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因此,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学科的教育以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主要依托,在学校和本学位点的办学中处于基础地位,研究生的培养对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研究生教育是农业工程本科教育的延伸与提升,研究生教育对本科教育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对已完成本科学习的人才在学术素养、学术能力、工程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使其养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加强研究生教育是提高团队队伍学术、技术水平,增强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反过来又能为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工程研究生教育在科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生教育体现了本学位点科研能力和办学水平。科学研究离不开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离不开科学研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种良性循环使学院的科研水平、办学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本学科培养的员工通过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潜移默化的推动了我省的农业发展,同时,本学科导师培养的博士生,先后进行着各方面的研究,推动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学位授权点根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以深度契合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产业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科技需求为主依托,基于学科特色与优势,围绕几个核心科研专题,通过科技攻关、科技人才培训、科技下乡、应用推广与示范等方式,提升本学科的社会服务水平与能力。核心科研专题,主要围绕干热区水肥高效利用技术、丘陵山地农业装备、水肥光管理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等方面开展:通过研发马铃薯等丘陵山地特色经济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提升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创建干热区小粒咖啡、芒果等热经水果的水肥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模式,研发肥水一体灌溉关键装备,实现山地丘陵区节水减排和效能提升,助力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达成绿色生产和农业增收的效益;通过研发三七等云南特色道地中药材的环境调控技术与生产装备,推动中药材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学位点多位教师结合自己专长深入生产实际,如参与朱有勇院士的澜沧扶贫的马铃薯机械化项目咨询,深入陆良调研和解决马铃薯机械化问题,深入砚山、石林等地开展三七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多位专家参与云南省的农机推广工作,服务核桃初加工,咖啡节水灌溉、采摘等;毕业生逐渐分配到农业工程一线。在全国农业工程领域,学科声誉和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强。

    20218月,太阳成集团tyc7111c经理杨启良教授、智慧农业带头人李加念副教授,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就智慧农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与项目洽谈。期间,在该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与鉴定站阿建兵站长的陪同下,围绕智慧农业建设,从现代化种业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水果种植基地以及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智慧农业的相关技术和进一步建设方案,与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充分沟通与洽谈,初步达成了共建智慧农业项目的合作意向。

    20218月,太阳成集团tyc7111c经理杨启良教授、智慧农业带头人李加念副教授,受邀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三台乡进行调研与咨询。期间,在三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副乡长、宣传委员等党政领导的陪同下,主要围绕核桃产业从种植、田间管理、产后加工、销售情况、电商建设以及乡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三台乡的核桃产业发展与智慧农业建设进行把脉问诊。

    2022年太阳成集团tyc7111c杨启良、张兆国、李加念三位教授应邀为昆明市乡村振兴专业能力提升班作专题培训报告,为来自全市各县(区)涉农乡镇(街道)及市相关部门的40余名学员将进行了“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现状与趋势、现代农业工程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对我省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启示”的专题培训报告。

    2022年太阳成集团tyc7111c刘小刚教授团队制定的《小粒种咖啡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T/YNRZ024-2022),该标准解决了咖啡优质生产的水肥一体化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咖啡精准施肥、咖啡绿色生产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对推广咖啡种植的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等提质增效技术和装备,提高咖啡产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助力云南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生态精品咖啡园、以及乡村振兴将起到助推作用。

    2022116日,彭红波副教授团队一行10余人前往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缪家营社区果逸花谷就土壤改良情况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科学的生物修复土壤方法,将该地段的土壤Cu离子含量由原始土样的253mg/kg降至118mg/kg,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彭红波副教授团队将继续采用生物修复等方法,力争将土壤中的Cu离子含量降至国家标准,助力昆明市呈贡宝珠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将呈贡宝珠梨这一名片推向全国市场。此外,公司多名教师还参加科创中国乡村振兴培训班,致力于服务云南省、全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2022年公司张兆国教授与玉溪新天力农业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3项技术转让(专利权)合同,三项发明专利分别为“一种三七清洗分级机(专利号:ZL201810351486.1)、一种丘陵地区根茎类仿生挖掘铲(专利号:ZL201910315780.1)、一种连续作业的阻力测试装置(专利号:ZL201710769522.1)。张兆国教授通过研发三七等丘陵山地特色经济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提升了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并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该成果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新突破,不仅为云南省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提供了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服务,还为云南省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

    综上,本学位授权点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瞄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业工程人才需求,培养掌握丰富的工程学、生物学、农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且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及工程实践能力的从事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对外合作交流与国际化

    本学科重视对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加速国际化步伐。在国内,已与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内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与省内各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建立了2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太阳成集团tyc7111c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机维修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云南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云南省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单位。正在培养多名留学研究生,同时将加大国际化力度,扩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利用地缘优势,通过积极宣传以及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等,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来自南亚、东南亚、非洲等国家的职工,扩大本学科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通过承办农业工程类学术会议、参与并承担农业工程类学会的组织工作、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更多人次地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高质量的国际期刊论文等,提升本学科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影响力。

    管理与服务

    (一)导师选拔

    学位授权点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选拔标准,既关注师德师风、重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也兼顾导师的科研环境和和经费条件,并对新遴选的导师在职责、学术道德、制度规章、指导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及监督机制,严把导师遴选关,加大研究生导师考核机制,采用《太阳集团tyc5997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导师考核表》进行考核,采取一票否决制。据调查显示,本学科所有导师师德优秀比例占92%以上,良好比例占8%,没有合格以及以下者。

    导师培训宗旨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意识,提升导师教书育人能力,促进公司公司产品质量提升和研究生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导师培训

    导师培训内容主要包含政治理论与国情法治教育、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与规章制度解读、导师职责与师德师风教育、名师指导与研究生教育热点难点经验交流、公司产品与心理学教育、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等。导师培训实行常态化、分类分级、形式多样的培训机制。分为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和在岗导师定期培训,包含现场报告、线上讲座、导师沙龙、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开展,学校侧重构建统一线上培训平台,提供充足的培训课程资源,并不定期组织线下培训讲座;学院侧重开展学科文化传承、导师团队合作、学术创新及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主要以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开展。学校负责制定年度培训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和在岗导师定期培训。各学院根据学校的年度培训工作方案,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学院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报研究生院备案,并负责做好培训考核工作。导师培训采取积分制度。在取得资格当年至少获得5个培训积分,不少于20培训学时;在岗导师每年至少获得3个培训积分,不少于12个培训学时。在规定时间内未获得规定要求的培训积分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参加下一年度研究生招生,需再次参加岗前培训方能参加招生。各学院每年12月将导师培训年度工作开展情况提交至研究生院。学校对各学院组织及研究生导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院结合本学院学科特点及具体工作实际,确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行(企)业导师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并组织好培训。

    (三)教材建设

    开展好本学科的代表性高质量的教材建设,完成出版省级优秀教材2部,并积极参与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者优秀教材的编写工作。

    (四)课程建设

    太阳成集团tyc7111c硕士研究生设有四个学硕专业:农业机械化工程(082801)、农业水土工程(082802)、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082803)、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082804),2017年修订了培养方案,学科基础课必修9学分,选修4学分,学科专业课必修1学分(农业工程专业外语),并按专业方向选修5学分。专硕设置农机装备工程(085508)和农田水土工程(085904)两个专业,学科基础课必修1学分(学科前沿及研究方法课),选修10学分,学科专业课必修2学分,选修5学分。学院针对每门选修课都修订了具体的授课大纲,开设的可选修课程类别丰富,便于员工按科研需求和兴趣选修。

    公司立足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整体出发,优化结构,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更新公司产品理念,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与试验技能。近年来,学院积极推进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教改项目建设,注重课程思政融合,并取得显著成效。《现代测控技术及应用》20198月获批省级优质教学案例库,于2021年顺利结题;同一门课程20211月获批省级优质课程,20216月获批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SPAC系统水分运转与调控》20229月获批省级优质课程。2022年获批5门校级优秀课程《生态水文原理及应用》、《SPAC系统水分运转与调控》、《试验设计方法》、《论文写作指导》、《农产品加工工程》,所有获批的课程建设项目均在稳步推进中

    (五)培养过程质量

    为保证学位授予质量,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太阳集团tyc5997研究生院相关通知和要求,制定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适用于公司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所有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研究生教育督导对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监督。

    (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着力培养“四有”好老师,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党政齐抓共管,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打造一支乐教书、重育人、甘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将党政领导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人,做到“领导、实施、参与”三层联动,确保师风师德建设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建立健全制度,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建立包括“学科、教师、家长、员工和社会”多维监督制度,明确师德红线,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充分利用“云岭大讲堂”、“云岭先锋”和“学习强国”等线上学习平台,“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等线下红色主题教育基地,以党支部建设为依托,结合教研室主题学习,扎实展开“两学一做”教育活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将集体学习与专家讲座相结合,定期开展师德全员轮训活动,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和导师学术行为,有效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效果。立标杆、树典型,营造师德师风建设良好风尚,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和身边先进教师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引导教师知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风尚。

    (七)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主流的思想舆论、正能量的事迹去教育和带动广大师生,真正掌握校园文化阵地的主动权。积极开展网上意识形态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时刻监督检查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严守意识形态阵地。

    (八)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提高认识,进一步落实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职责。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加强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公司产品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学校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各学院、各公司产品单位要按照《中共太阳集团tyc5997委员会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及日常教育工作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提高对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履行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主体责任,强化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学校各项管理规定,把安全视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开展的第一保障。各学院、各公司产品单位要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意识。研究生导师要切实履行立德树人职责,进一步加强对所指导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和安全教育。导师是公司产品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要加强对所指导研究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保持与研究生的经常性联系,重点加强与即将毕业离校、校外实习研究生的联系,了解掌握研究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身心成长。研究生辅导员要加强与研究生导师的联系,共同配合做好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通过走访研究生宿舍、座谈、调研等形式加强与在校研究生的思想交流,全面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注重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关注创新和学术贡献,特别注重学术论文与高原特色农业的关联性和对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产业的支撑性。完成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力争2023年发表中科院一区和二区论文10-15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

    () 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开展

    加强与省内外相关产业的横向联合,积极开展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实用性强、技术开发能力雄厚的特色学科;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并推向市场。在高原特色热经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与装备、云南道地中药材种植机械化装备与技术、设施农业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形成一系列高质量发明专利和研究成果,力争2023年实现5~10项相关的专利转化和新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实现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 科研项目数量和规模有待进一步增加

    注重关注国家关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以及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产业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科技需求,重点关注相关“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措施,积极申报并预研各类相关课题。未来5年,力争每年平均立项国家级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5~6项、企业委托项目4~5项,并努力实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各1项以上。

    () 国内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本学科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瞄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业工程人才需求,培养掌握丰富的工程学、生物学、农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且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及工程实践能力的从事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利用地缘优势,通过积极宣传以及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等,并力争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来自南亚、东南亚、非洲等国家的职工,扩大本学科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通过承办农业工程类学术会议、参与并承担农业工程类学会的组织工作、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更多人次地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高质量的国际期刊论文等,提升本学科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影响力。

    () 团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未来5年期间,力争使得专任教师人数增加至55人,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每年稳步增长,每年引进符合学校高层次人才要求的教师2-3人。在引进人才时,充分考虑本学科下设的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四个学科方向的人才需求,做到特色优势方向重点支持,兼顾其他方面平衡发展,着力布局加强智能农业装备与智慧农业领域的团队队伍建设。

    () 支撑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加大现有的省部级平台以及其它平台的建设,实现现有平台级别提升1~2项,并未来5年内,积极努力筹建智能农业装备与智慧农业领域等方向的平台,力争新增立项省部级科研平台1-2项,同时整合学科资源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零突破。通过中央支持地方共建专项经费、团队建设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等,购置相应平台建设所需的重大仪器设备,并进一步完善重大仪器设备的管理,建立建全在学院内或学科内的共享机制,提高重大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上一条:太阳成集团tyc7111c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及录取工作实施方案(一志愿)
下一条: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